皮脂腺,也可,部位,有一,外科

提問: 粉瘤如何治? 問題補充: 医师解答: 粉瘤 類 別:外科 概 述: 粉瘤,皮脂腺囊腫又稱粉瘤,非真性腫瘤,為皮脂腺外口阻塞所形成。多發生在頭部,其他部位的真皮,皮下組織內也可發生,皮脂腺囊腫未感染時應帶囊壁完全切除,殘留囊壁會復發。合并感染時,可先用抗菌藥物,化膿后需切開引流,待急性炎癥消退后再手術切除。 癥狀表現: 1.腫物呈園形,小者似豆大,大者經達數厘米,與表面皮膚部分相連,與基底組織不連而可移動。 2.有時在皮脂腺口有一黑頭粉刺樣小栓,受擠壓時可出白色泥狀皮脂。 3.一般無其他不適,若繼發感染時,呈現紅腫,壓痛,也可化膿潰破。 診斷依據: 1.于皮脂腺豐富的體表部位出現園形腫物,腫物與表面皮膚部分相連,與基底組織不連而可移動。 2.有時在皮脂腺口有一黑頭粉刺樣小栓,受擠壓時可出白色泥狀皮脂。 3.一般無其他不適,若繼發感染時,呈現紅腫,壓痛,也可化膿潰破。 治 療: 治療原則 1.腫物完整切除。 2.若合并感染,可選用抗菌藥物。 3.化膿后需切開引流,待炎癥消退后再手術切除。 用藥原則 1.合并感染早期輕型病例以口服先鋒Ⅳ為主。 2.感染較嚴重以肌注頭狍菌素為主。 預防常識: 皮脂腺囊腫常發生在頭面部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,且易合并感染,局部出現紅腫壓痛,甚至化膿潰破,因此,主張手術切除,術中要求囊壁一定要完整切除,否則很易復發。粉瘤又名毛鞘囊腫,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,多發于成年人,中醫對本病早有記載,明代《外科正宗·癭瘤論》曰:“又一種粉瘤,紅粉色,多生于耳項前后,亦有生于下體者,全是痰氣凝結而成;宜披針破去脂粉,以三品一條槍插入,數次以凈內膜自愈。”,清代《外科證治全書·癭瘤》曰:“乃腠理津沫,偶有所滯,聚而不散則漸成此瘤也。治宜針破擠出脂粉,用生南星、大黃等分為末,以白玉簪花根搗汁調敷之。”不僅描述了此病癥狀、常發部位及病因,并指出了有效的治療方法。 粉瘤一般小如豆粒,大如雞蛋,球形或半球形之囊腫,性質柔軟有彈性,高出皮面,有移動性,境界清楚。無自覺癥狀,可擠出豆渣樣物,單個或多個,好發于頭面、頸、陰囊、肩背部。青年、兒童較多見,有時瘤體紅腫、疼痛、破潰流膿。 粉瘤為良性腫瘤,一般不會惡變,但通常手術切除為好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zdd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